由于中國的需求將冷藏集裝箱從出口地區抽離到進口地區,冷藏船運營商感到了壓力,正面臨設備短缺的問題。
對冷藏設備的需求是由中國需求的大幅增長造成的。中國某些食品的生產大幅下滑,導致需求增長40%,冷藏箱短缺地區的冷藏設備出現短缺。
在Cool Logistics virtual conference上發表演講時,總部位于丹麥的Eskesen Advisory的創始人Thomas Eskesen表示,由于中國豬肉生產的失敗,中國對豬肉的需求飆升至8000萬噸,今年總體需求增長了40%,其中包括對家禽和牛肉的需求增加。
埃斯克森說:“中國是冷藏船貿易的重災區。”他補充說,中國一直尋求從巴西、美國和西班牙進口,“這些都是長途運輸路線,因此由于運輸時間更長,設備被擱置的時間更長。”
他接著說,冷藏箱已經從所謂的冷藏設備短缺地區轉移到冷藏設備過剩地區。埃斯克森強調說:“這是設備規劃者最可怕的噩夢。”
該小組成員包括馬士基(Maersk)冷藏船專家布魯斯?馬歇爾(Bruce Marshall)、Broom Logistics的弗蘭克?甘斯(Frank Ganse)和德魯里航運咨詢公司(Drewry Shipping Consultants)的菲利普?格雷(Philip Gray)。
Marshall指出,由于大流行,關鍵地區的服務減少,意味著用于重新定位設備的通常網絡“根本不存在”。
結果,承運方被迫增加額外的裝載機,將空集裝箱轉移到虧空地區,花費巨大。然而,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航空公司還遭遇了其他重大障礙,包括由于員工和生產率下降,進入港口的等待時間增加。雖然一些港口限制有感染船員的船只進入,但其他設施堅持每兩周停靠一次。
馬歇爾解釋說:“此外,還存在為下一批貨物準備箱子的旅行前檢查問題,倉庫缺少人員,陸上運輸也出現人員短缺問題,特別是從農場到碼頭,海關人員短缺和地方當局人員短缺進一步導致運輸中斷。”
德魯里航運咨詢公司的菲利普?格雷(Philip Gray)表示,盡管干集裝箱行業的基礎更大,但冷藏行業的年增長率約為3.7%,遠高于干集裝箱行業2.2%的年增長率。
冷藏船市場的增長與集裝箱設備的凈增長保持同步,今年集裝箱設備交付量達到了29萬teu,約15萬箱。但埃斯克森指出,更長的航程以及在港口和倉庫停留時間的增加意味著實際運力在收縮,而非增加。
Broom Logistics的Frank Ganse表示,綜合上述行業挑戰,從歐洲到亞洲的一些大宗商品的某些費率已高達8000美元/半美元。和一個類似的故事出現在亞洲,拉丁美洲西海岸交易,一個三倍的利率在一個月內,這個貿易和價格目前看到任何貿易最大的加息,包括活躍的亞洲美國西海岸服務,今天在容器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