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海關加工貿易保稅監管工作座談會在青島召開,會議對全面深化加貿保稅監管改革創新做出具體要求和部署。會上,青島等5個海關作為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
近年來,青島海關結合關區業務實際,充分發揮加工貿易保稅監管職能管理作用,積極復制推廣自貿區海關監管創新制度,推進加工貿易業務改革,促進了關區加工貿易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18項自貿區海關監管創新制度落地
高麗精線合金(青島)有限公司位于青島出口加工區,公司主要生產鋼絲繩、拉絲模具、汽車微控繩等出口產品,銷往歐美、東南亞等國家。近年來,受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供需關系失衡等影響,全部業務以國外市場為主的發展模式陷入瓶頸。然而,得益于“委內加工”,公司開始承接國內訂單,生產量增加,發展得以好轉。
“委內加工”是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企業接受區外企業委托進行加工生產,成品在國內銷售。這項創新業務可以讓企業由之前的僅面向國外市場的“一條腿”走路,轉變為同時對接國內、國外市場的“兩條腿”走路。據高麗精線合金(青島)有限公司運營支持部經理劉國華稱,目前公司國內訂單已占到全部業務10%左右。
“委內加工”是第二批自貿區11項海關創新監管制度之一。據了解,上海、廣州、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先后成立,海關總署按照“簡政集約、通關便利、安全高效”的要求及時評估總結,形成了一批創新監管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2014年9月起,青島海關堅持企業需求導向原則,成熟一項、實施一項,穩步推進相關制度的復制推廣工作。截至目前,已有 18項海關監管創新制度落地,惠及1000多家企業,節約企業運營成本約500萬元。
信息化系統縮短單票通關時間3分鐘
青島海關轄區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7個,其中青島前灣保稅港區、青島保稅區、青島出口加工區、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等4個位于青島。近年來,隨著特殊監管區域快速發展,對信息化和新技術運用要求不斷提高。青島海關堅持“向科技要人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管理”,以新技術應用促進監管效能提升。
2015年6月起,青島海關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特殊區域信息化管理系統在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開展測試。新系統依托先進的電子車牌識別、安全智能鎖等設備,實現通關全程智能化驗放管理,并實現與智能化物流監管體系的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完整的海關全程信息化監管體系。
以安全智能鎖為例,集裝箱通過海關監管區域的閘口時,智能鎖可以自動上鎖解鎖,同時把位置、貨物信息等發送給海關,并實現GPS遠程監控,顯著提升了通關效率和監管精確性。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統計,新系統使用后,單票業務平均通關時間縮短3分鐘。
8項加工貿易業務實現全程無紙化
“我們一年差不多需要辦理150本加工貿易手冊,無紙化節約了公司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賽輪金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輪胎企業,加工貿易業務較多,企業財務部崔立鵬對加工貿易無紙化改革評價很高。
崔立鵬表示,1本加工貿易手冊從資料庫備案、設立到核銷,涉及多個環節,此前要辦完這些手續需要往返海關6到8次左右,需要大量紙質材料不說,遇到人多的時候排隊等待也費時費勁,加工貿易無紙化改革讓企業徹底減了負、增了效。
自2015年8月1日起,青島海關在關區范圍內全面推廣加工貿易無紙化業務改革,取消備案資料庫設立(變更)、外發加工、深加工結轉、內銷征稅、電子化手冊核銷、聯網監管通關電子賬冊變更、預報核、正式報核等8項業務應收取的24類紙質單證,實現全程電子數據申報。無紙化改革后,海關不再向企業收取紙質單證,由“紙面+電子”審核向“純電子”審核模式轉變,企業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業務申報及審批。
青島海關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該關已辦理加工貿易無紙化業務8.56萬票,無紙化覆蓋率達到70.3%,以邊角料內銷業務為例,原需3-5個工作日完成,無紙化改革后只需1-2個工作日,通關效率提升1倍以上,降低了企業單證打印流轉等運營成本,促進了貿易便利。
近日,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政策。青島海關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特殊區域整合發展。同時,將結合業務實際,積極探索檢測維修服務、融資租賃、貿易多元化功能區等新型業務的先行先試,拓展特殊區域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