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互利共贏”可以說是所有雙邊關系共同的底色,但人們已不滿足于只用這個詞來形容中、德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往來。相互依賴成為描述兩國關系的另一個關鍵詞。
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則提示了一種可能性:所謂的“相互”依賴并不對等,德國的經濟要更為依賴中國。
根據報告,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到達了前所未有的地步。2022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840億歐元,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多。2021年,德國對華貿易逆差為394億歐元。
如此大的貿易赤字,創下了兩國經濟交往史上的最高紀錄。對2010年后幾乎穩坐全球貿易順差頭把交椅的德國而言,這項數據非同尋常。此前,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也是常態,即使出現逆差也大多低于兩位數。
德國經濟研究所分析認為,進出額的此消彼長本來不是什么問題,但較大規?;蜉^快增長的貿易差額則意味著一種風險——2022年,“出口強國”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額為1070億歐元,進口額則多達1910億歐元,進口比出口多出了80%,完全屬于“嚴重失衡”。
造成貿易逆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德國對中國的進口大幅增加。2022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從33.5%的高起點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盡管德國從各個國家的進口總額也增長了24%,但這主要是受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這一點的影響并不明顯。
另一方面,德國對中國出口額的增長非常疲軟:它在2022年僅增長了3.1%,遠低于德國對各個國家出口總額14.1%的增長率。因此,中國在德國最重要的出口伙伴中從第二位下滑到第四位,對其出口額下降到6.8%,甚至低于2018年的水平。
如此看來,德國似乎比以往更需要來自中國的產品,而中國對德國則不然。
問題在于,這究竟只是一時的現象,還是說會發展成一種常態呢?
報告稱,德國之所以從中國進口了更多的商品,可能與此前執行的“清零”政策有關——由于那段時間中國的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因此中國企業將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全球市場;隨著國內市場的復蘇,出口到德國的商品就會再次變少。
但德國經濟研究所也認為,中國商品有一個持續性的優勢:成本低廉。反觀德國,因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就更愿意購買中國的便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