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對煤炭的龐大需求,蒙古國在2022年間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貿易順差和出口額;在新的一年間,這一勢頭似乎將會繼續(xù)。
2022年2月13日,蒙古國公布了1月最新的進出口數據:蒙古對華出口同比增長了155%,達9.3億美元(約合63億元人民幣);而煤炭出口總額更是增長了300%,達5.7億美元(約合39億元人民幣)。蒙古整體的貿易順差達3.9億美元(約合27億元人民幣),出口總額增長100%,達10.8億美元(約合73億元人民幣),中國占其中的86.4%。
對于中國來說,這一點貿易額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低于大多數縣的GDP;但是,在蒙古,與華貿易是舉足輕重的。如果中國的消費欲望沒有猛增,而僅是與去年持平,那么蒙古國的貿易順差就徹底不復存在。實際上,在2021年間,對華煤炭出口額占蒙古GDP的36%。
不過,高度依賴中國的現(xiàn)狀,在蒙古國內是個高度具有爭議的話題。去年12月,蒙古就曾爆發(fā)與中國煤炭貿易相關的示威,迫使蒙古政府展開了一系列調查,甚至終止與中國企業(yè)的煤炭直銷協(xié)議。盡管1月蒙古對華煤炭出口同比高增,但是環(huán)比上個月卻經歷了顯著的回落。蒙古難道已經賺夠了中國的錢?
能源利益,是20世紀下半葉許多外交乃至軍事沖突的共同點,在21世紀仍是如此。
占蒙古出口份額最大的是煙煤。1月,蒙古對華出口額中的59.4%是煙煤。煙煤可分為長焰煤、氣煤、肥煤、煉焦煤、瘦煤和貧煤等。對于中國來說,意義最大的是煉焦煤,在2022年間占所有蒙古煤炭進口的82%重量和90%金額。
煉焦煤具有一定粘結性,在室式焦爐煉焦條件下可以結焦,主要用于制造鋼材。目前,中國的保供穩(wěn)價政策主要針對民生關聯(lián)度高的動力煤,而不是焦煤。因此,動力煤價受政府制定的價格區(qū)間的影響,而焦煤的價格則更加由市場機制所決定。
據國家能源局,2008年的經濟危機,是中國煤炭市場的關鍵轉折點。許多亞太主要煤炭消費國需求銳減,而中國的能源需求不減反增;在國際煤價下跌,國內需求持續(xù)上升的情況下,南方沿海電廠購買國際煤炭的成本低于從國內購買。自2009年,中國就一直是煤炭凈進口國。
中國煤炭和煉焦煤產量都遙遙領先,占全世界大約50%。對于能源保供端來說,國內產量基本可以滿足需求量;在2022年,中國僅5%的動力煤來自進口。然而,中國大約10%的煉焦煤依賴進口。雖然中國煉焦煤種類資源充足,但是主焦煤資源相對緊缺,尤其是低硫優(yōu)質主焦煤,隨著不斷的開采逐年減少,導致部分主焦煤供應仍需依賴進口,尤其沿海地區(qū)鋼廠焦化廠使用度較高。目前,進口主焦煤占國內主焦煤總供應量的30%左右。
澳大利亞的煉焦煤儲量雖然僅占全球總儲量的2%,但是卻占全球產量的22%。這是因為澳大利亞煉焦煤的煤質較好,主要有低灰、低硫、高反應后強度等優(yōu)點。澳大利亞生產的煉焦煤超過七成用于出口,在新冠疫情前占全球煉焦煤貿易量的一半;由于中國自產的煉焦煤大多數不在國際市場流通,因此煉焦煤的國際貿易普遍采用澳大利亞焦煤分類指標。
不過,在2020年,由于澳大利亞政府高調要求“調查新冠的‘中國起源’”,并發(fā)表和采取一系列對華不友好的言論和舉措,兩國關系急轉而下。實際上,中澳關系此前就有惡化的跡象,但是2020年成為了“最后一根稻草”,使得中國下定決心暫停從澳大利亞進口大部分商品,包括煤炭。
此舉使得中國煉焦煤進口量從2020年的7256萬噸下滑至5470萬噸。原本的“老二”蒙古,成為了中國最大煉焦煤供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