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交所發布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繼上期跌破千點后,本期持續小幅下滑6.71點,跌幅0.67%,為993.21點,連續3周下跌。
四大遠洋航線中漲跌互現,遠東到歐洲、地中海航線跌幅已深,雙雙反彈小漲,歐洲線漲幅10.18%最大;而美東、美西航線繼續同步下跌。
業內人士表示,歐美圣誕節及新年假期臨近,所以每年的11月下旬開始到12月底都是集裝箱需求最淡的兩個月,盡管全球航運公司都采取減班縮艙策略,但市場供需失衡,只要貨量未如預期,運價就會跟著走跌。業內人士分析,受到運價走低沖擊,船公司第四季度的營收也將受到波及。
最新公布的SCFI運價指數中:
遠東到歐洲運價為779美元/TEU,較前一周上漲72美元,漲幅10.18%;
遠東到地中海運價為1182美元/TEU,較前一周上漲35美元,漲幅3.05%;
遠東到美西運價為1627美元/FEU,下跌69美元,跌幅4.07%;
遠東到美東運價為2316美元/FEU,較前一周下跌35美元,跌幅1.49%。
航運業內人士表示,歐線每20尺柜跌破成本價1千美元后,已經沒有大跌的空間,所以最新一期運價,即便歐洲貨量并不是特別好,運價已不下跌。多家貨代表示,市場傳出已有部分船舶11月底艙位吃緊,部分船公司把握機會12月預再度提升運價,希望將運價調整至小賺不賠的價格區間。
至于美西貨量少,現貨市場運價連三跌,再度逼近部分客戶的長約價,而美東線在航班縮艙有限下,還有非聯盟船公司艙位增加的挑戰,在搶貨競價下,運價甚至低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約13%,有傳聞稱船公司伺機再推美線漲價計劃。
第四季為歐美市場傳統淡季,卻遭遇新船大量下水,造成市場供需失衡效應擴大,考驗海運業能否審勢控艙到位,即使犧牲裝載率,也要維持運價的“共識”。根據Sea-Intelligence的研究分析,亞美跨太平洋航線和亞歐航線都面臨嚴重的運力過剩難題。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西、日本關西每TEU運價都較前一期持平,分別為304美元和319美元;遠東到東南亞每TEU較前一期上漲2美元,為196美元;遠東到韓國每TEU下跌2美元,為13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