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巴巴獲悉: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假冒和盜版商品貿易穩步增長,在創新驅動的全球經濟中構成重大挑戰。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知識產權局的一份新報告,在過去幾年里,盡管總體貿易量停滯不前,假冒和盜版商品的貿易卻穩步增長,目前占全球貿易的3.3%。
根據2016年海關查扣數據,全球假冒和盜版商品貿易的趨勢顯示,進口假冒商品的價值為5090億美元,高于2013年的4610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2.5%)。
對于歐盟來說,仿冒品貿易占非歐盟國家進口的6.8%,高于2013年的5%。這些數字不包括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假冒產品,或通過互聯網分銷的盜版產品。
假冒商品侵犯商標和版權,為有組織犯罪團伙創造利潤,損害了企業和政府的利益。
醫療用品、汽車零部件、玩具、食品和化妝品品牌以及電子產品等產品的假貨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和安全風險。例如無效的處方藥、不安全的牙科填充物、連接不良的電子產品引起的火災、口紅和嬰兒配方奶粉中的化學物質不達標。
“假冒貿易搶走了企業和政府的收入,助長了其他犯罪活動。它還可能危及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在治理不善的地方,造假者猖獗。我們必須采取更多措施保護知識產權,解決腐敗問題,這一點至關重要。”
以美元計算,2016年查獲的商品中,鞋類、服裝、皮具、電子設備、手表、醫療設備、香水、玩具、珠寶和藥品占最大份額。海關官員還指出,仿冒品牌吉他和建筑材料等過去不太常見的商品數量有所增加。
在海關檢查中檢獲的假貨,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其他主要產地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土耳其、新加坡、泰國和印度。
2016年受假冒產品影響最大的國家是美國,其品牌或專利在查獲的假冒產品中占24%,其次是法國(17%)、意大利(15%)、瑞士(11%)和德國(9%)。在新加坡、香港以及巴西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成為目標。
通過郵局或快遞公司寄送的小包裹是假冒商品的主要渠道,而且越來越多。2014年至2016年,小包裹占海關查獲貨物總量的69%(郵遞占57%,快遞占12%),高于2011年至2013年期間的63%。
除了對小包裹的檢查不足外,政策差距助長假冒貿易的其他領域是對販運者的懲罰不一致,以及管理自由貿易區的特別規則。經合組織-歐盟首次公開募股(OECD-EUIPO)過去的分析顯示,自由貿易區(經濟活動由減稅、海關管制和更寬松的監管推動)可能在無意中助長假冒貿易。經合組織正在與其成員國合作,制定正式的指導方針,幫助有關部門遏制這一問題。
假冒和盜版商品貿易的趨勢包括所有侵犯商標、設計權或專利的實物假冒商品,以及侵犯版權的有形盜版產品。它不包括在線盜版,這是對經濟的進一步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