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航運低成本、載量大等優勢倍受世界各國貿易運輸所青睞,特別是近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升溫及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國家間的大宗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而與此同時,有害生物的隨船遷移也給各國帶來了極大的生態與經濟風險。
所以,熏蒸近乎成為各國船舶出入境的標配動作。
貨船熏蒸,要求對船舶的生活區或貨艙進行全面投藥熏蒸,并且需將生活區的門窗以及貨艙的管道、通風口等可能泄露氣體的地方進行充分密封。
然而最近,有艘貨船在熏蒸工作上出問題了,損失慘重,我們看看怎么回事吧…
據悉,這艘船在美國新奧爾良港裝上谷物后,進行了船上的殺蟲熏蒸,隨后這艘貨船按計劃開往亞洲。
經過了二十多天的海上航行,以及復雜的區域氣候變化,貨船到達亞洲某港口后,開艙卸載谷物時,發現谷物在航行中已經嚴重腐敗發霉,由此引發了索賠糾紛。
據索賠人稱,谷物發霉的原因,是運輸過程中沒有進行通風導致的。
但經調查發現,船方依照執行的貨艙熏蒸和通風的規定是相互矛盾的。
“熏蒸指南”前后打架在美國,“貨船熏蒸指南手冊”由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其中在“熏蒸劑的使用方法和強制最低熏蒸時間”這一章節的內容中,對熏蒸時間作了一個很富有彈性的說明,即:“熏蒸時間根據熏蒸劑的種類、用量和貨艙的深度而定。”
然而,美國農業部(USDA)的“貨船熏蒸指南手冊”的這一章節中,還載有一段與上述矛盾的敘述:
“即使已經達到或超過了規定的最低熏蒸時間,我們也建議熏蒸艙在整個航行過程中都保持關閉的狀態。”
就因為上面這一敘述,美國一些熏蒸師通常都會要求船長在整個航程中都保持貨艙密封。
而據這艘貨船的船長說,他也是聽從了熏蒸公司熏蒸人員的建議,在航程中保持貨艙密閉,熏蒸后沒有進行開艙通風,以保證殺滅效果,避免到港后遭遇不必要的時間和財力損耗。
然而貨船抵達卸貨港口,開艙發現谷物發生霉變后,收貨人要求船方提供正確通風的證據,由于航行中沒有進行通風,所以船方無以應對。
據悉,這艘貨船上裝載了5.5萬噸價值超過2000萬美元的谷物,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賠償損失。
今后這種情況如何自保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全球谷物航運往往時間跨度大,航程動輒30-40天;同時地理跨度大,如從歐美到東南亞,期間氣候狀況復雜多變,使得船舶谷物運輸中經常發生霉變事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運輸過程中要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進行通風換氣。
為避免今后再發生此類事件,北英保賠協會建議在租約中加入有關BIMCO熏蒸的條款,該條款既適用于定期租船合同,也適用于航次租船合同。
但美國農業部(USDA)的熏蒸手冊只是一項指南,在簽訂租約時,船東、租家/貨主等各方,均可在確定熏蒸時間時自由商定具體的熏蒸時間表,這時應在考慮到航程的總長以及貨物是否需要通風的前提下,確認熏蒸總天數。
提醒船長如果收到熏蒸公司的指示,要求船舶在長途航行期間保持貨艙密封,應立即向租船人或托運人進行書面澄清,清楚地向他們指出在有必要進行艙室通風的情況下保持艙室密封會造成貨物霉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