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幾周時間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經使全球經濟陷入低谷。
世界貿易組織(WTO)上周發布了2020-2021年貿易增長預測,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將可能導致全球商品貿易在2020年縮水13%-32%。
為此,各國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20國集團(G20)政府已經提供數萬億美元,用以支持消費者、醫院、工人和各種規模的企業。全球各國央行已大幅降息,增加流動性,提高銀行放貸能力。
醫療產品和醫療服務是為數不多需求上升的板塊。政府和公司正在努力提高口罩及其他個人防護用品、呼吸機、測試盒、藥品等產量。
在貿易政策方面,包括美國、中國、哥倫比亞、加拿大和巴西在內的世貿組織成員國已采取措施助力相關醫療產品貿易,包括削減進口關稅、簡化通關手續、減少審批許可程序等。
但另一方面,有些國家采取的措施將減緩貿易,特別是政府為增加國內供應,對藥品、防護用品和呼吸機實行出口限制。
世貿組織允許在物資短缺或健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實施此類限制。但限制出口可能會擾亂供應鏈,讓嚴重依賴進口醫療設備的國家面臨困境。這就是為什么20國集團主要經濟體領導人一致認為,與流行病相關的貿易措施應“有針對性、適度、透明和臨時”,這一點很重要。
在這特殊時期,貿易必須作出快速、有效的反應。世貿組織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與新冠肺炎有關的醫療產品的貿易量是巨大的。2019年,各國交易了價值5970億美元的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劑、防護裝備、氧氣面罩、通風機和脈搏血氧計。
世界各國努力增加醫療用品的生產,跨境生產和分銷網絡建設是有意義的。希望呼吸機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提高產量,而不是為零部件采購和清關而煩惱。應該讓醫務人員盡快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防護用品。
各國政府有一定的政策空間來降低疫情相關的稅收。有數據顯示,在所有新冠肺炎關鍵醫療產品的平均進口關稅中,個人防護設備為4.8%-11.5%,洗手液為17%。
但各國單獨行動還不夠。在保持醫療產品貿易開放方面,開展合作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由于疫情在不同國家沿著不同的時間線發展,貿易可以讓醫療用品和設備流向更需要的地區。貿易也是獲得糧食和能源的重要渠道。疫情對公共財政和家庭預算的持續打擊已足夠沉重,不應再造成不必要的供應短缺和物價上漲。
世貿組織正在盡其所能幫助各國政府。貿易政策透明化將有助于政府和企業的規劃采購和生產決策。因此,世貿組織成員國應迅速分享與疫情有關的貿易政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