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11月29日,安通控股發布公告稱,收到了來自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發來的提前解除《聯營外貿航線戰略合作協議》的告知函。
告知函稱:“雙方前期合作取得良好效益,現因國際形勢巨變,導致與之息息相關的國際航運市場一路急轉直下呈雪崩式暴跌,面對如此重大危機,經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實際測算,聯營歐美航線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經營,必須及時加以調整、盡快采取止損措施。”
“為及時降低和減少雙方損失,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基于友好協商的考慮,請我司慎重考慮《聯營外貿航線戰略合作協議》及其租船合同、租箱合同的提前解除事宜,并與我司誠摯洽談相關合同解除事宜的和解方案。”
近兩年來,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航運業進入前所未有的暴漲時代,集裝箱也成為當之無愧的海上“印鈔機”,各大航運公司紛紛加碼布局,買新船、租二手船的業務亦十分火爆。
然而,今年夏季以來,航運市場由熱轉冷,市場迅速轉變至另一極端局面:需求萎靡、空箱堆積成山、大量船舶運力閑置,船公司不得不想盡辦法維持局面。
中聯航運方面表示,由于國際航運市場一路急轉直下呈雪崩式暴跌,聯營歐美航線難以維持正常經營,必須及時加以調整、盡快采取止損措施。
另據媒體報道,中聯董事長兼CEO陳洪輝近期表示,中聯已經將美西兩條航線并為一條,以目前市場狀況估計要貼錢運營,公司會逐步設法降低船舶成本。
據悉,安通控股與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簽訂的聯營外貿航線合作協議為期34個月,原本該協議截止時間為2025年3月31日。但據安通控股近日發布的公告,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希望可以提前解除《聯營外貿航線戰略合作協議》及其租船合同、租箱合同。
不過,目前安通尚未與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達成和解,雙方還在協商中。
安通控股表示,如果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提前解除《聯營外貿航線戰略合作協議》,將可能導致未來安通控股外貿相關物流業務收入及利潤減少,但不會對主營業務——內貿集裝箱物流服務造成重大影響,亦不會對公司2022年度已披露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據中聯航運公布的數據,該公司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收入分別為4.01億元、6.12億元、64.03億元,利潤分別為6054.1萬元、1.74億元、21.61億元,營收和利潤均實現跨越式增長。中聯航運表示,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航運量和運費費率顯著增長。
而中聯的合作伙伴——安通,原先主要聚焦國內航線,這幾年也從海運市場獲利不少。2021年,中聯與安通簽訂框架合作協議,中聯向安通租賃12條船舶及集裝箱,聯營跨太平洋航線和歐洲航線,除租金與運營成本外,利潤五五分成,虧損各自承擔。該合作于2022年3月31日到期。
受益于此項合作,安通在2021年度獲得15.62億元租金,全年盈利17.61億元,2022年一季度又收到6.87億元的租金。據中聯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中聯根據框架協議向安通支付的款項總額占年內安通所得總收益約20%。
中聯也獲益匪淺,2021年度,中聯航運從雙方合作中獲得了約15.66億元毛利。中聯航運的35艘船舶中,有33艘都是租賃而來,其中向安通租賃的船舶預計最終將達到14艘,總運力為53862TEU,占安通原本所控制運力的37.1%。
鑒于這樣的雙贏局面,且海運運費仍處于高位,2022年4月,雙方再次簽訂了合作協議,并將合作時間延長至34個月。
根據安通控股此前公布的合作協議,中聯向安通租賃10至12艘船舶,租金每天每艘5.2萬美元,航線收益同樣五五分,虧損則全部由中聯承擔。相比上一次的協議,此番協議中,中聯所承擔的風險更大。
安通預計,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安通將從該協議獲得不低于8.85億元營收,整個合作期預計獲得不低于42.58億元營收。
但如今,隨著航運市場持續下跌,航運公司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根據公告,中聯方在告知函解釋了“逼宮”解約的原因:“現因國際形勢巨變,導致與之息息相關的國際航運市場一路急轉直下呈雪崩式暴跌,面對如此重大危機,經中聯航運及中聯香港實際測算,聯營歐美航線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經營,必須及時加以調整、盡快采取止損措施。”
上海航交所數據顯示,11月25日當周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于上周再跌5.3%至1563.46點,其中歐洲線跌8.7%,美東、美西分別跌4.7%和5.8%。與2022年年初高點相比,該指數跌近六成。
此情此景之下,運價的斷崖式下跌是租客“毀約”背后的談判博弈。
資料顯示,安通與中聯的合作和接洽始于2020年。2021年7月,安通與中聯簽訂包括12條船舶的首個租賃協議,雙方聯營跨太平洋航線和歐洲航線,約定除租金與運營成本外,利潤五五分成,虧損各自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