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上海港再被傳“擁堵”有些委屈,因為這是其防止擁堵而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但上海港也不委屈,因為其對外信息的反饋速度并不機敏,放任了班輪公司的“用詞不當”被眾多自媒體的過度放大。
昨日,多家公眾號發布上海港擁堵各大船公司已經更改船期的消息,經記者向多方核實,上海冠東碼頭(洋山三期)嚴重擁堵的說法并不準確,系幾家班輪公司與港口協商后的正常調整,嚴重擁堵并不存在。
然而受4月份上海港持續一個月擁堵的影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已高度緊張,此次幾家船公司同時發布靠泊碼頭調整公告引起軒然大波。4月份上海港發生嚴重擁堵時,上港集團曾在官網發布了作業港區調整的公告,而此次事件發生后上港集團官網、冠東碼頭(洋山三期)和盛東碼頭(洋山一期)網站,以及上港集團數億元投資的綜合查詢平臺“港航縱橫”均未有任何反應。
記者向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及幾家船公司求證獲悉,船公司通知所謂“嚴重擁堵”屬于用詞不當,本次調整恰恰是上港集團與船公司建立了溝通預判機制,會根據到港班船數量、天氣預報、各碼頭動態情況等,在船公司的接受范圍內,對一定時間段內集中到港的班期進行調整。
然而,一次可圈可點的積極應對,卻受了誤解,頗為委屈。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海港又不委屈,因為其對外信息的反饋速度并不機敏,放任了班輪公司的“用詞不當”被眾多自媒體的過度放大。
8月15日,上港集團相關人士也向記者再次闡明,碼頭作業涉及大的港區調整時會在集團官網進行公告說明,并通知“港航縱橫”平臺進行公告。但對于常規性的調整,發生次數頻繁,就由班輪公司自行通知代理企業(關于掛靠調整,班輪公司與貨代的溝通更順暢),上港集團及旗下網站和平臺不再通知。
正是在這樣的制度下,8月13-14日兩天,“上港再現嚴重擁堵,多家班輪公司發布延誤通知”的消息已在航運、貨代、車隊圈子里流傳甚廣,對上海港的品牌形象又是一次抹黑。
放任不準確的消息在業界流傳而無動于衷,這與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身份是非常不匹配的。上海正在全力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已有不少專家提出,產業配套、交易結算、管理咨詢、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軟實力建設是當前的重點。而上海港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點支撐,軟實力也有待加強。
對此,上海海事大學“國航匯智”研究團隊也發出疑問:上海港硬件設施已屬全球領先,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也即將投入運營。以小見大,航運媒體已熱炒的話題,官方卻巋然不動。如何提升軟服務?上海港顯然還需繼續做足工作。
對于貨代及車隊來說,做箱時會通過港航縱橫查詢碼頭公告信息,大量擁堵的消息已經傳來,而通過上港多個渠道不能輕易獲取信息,產生擔憂實屬必然。那么,縱然此次調整是常規調整,但在貨代、車隊已成驚弓之鳥的當下,在班輪公司發生“用詞不當”的情況中,在不準確的消息已經充斥行業的時候,是否可以特事特辦,迅速發出官方聲音呢?
在信息化時代,特別是自媒體時代,信息通過網絡傳播的速度是幾何級的,且可能發生扭曲解讀而將正確解讀淹沒。任其肆虐,事情可能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附上港集團官方辟謠公告
近期有關媒體陸續發布了關于上海冠東碼頭嚴重擁堵的不實報道,對上海港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對此表示嚴重關切。目前上海港各碼頭生產作業均正常有序開展,并不存在碼頭擁堵情況,有關船公司發布的所謂延遲公告,均是船公司主動與港口協商后的正常調整。有關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后,相關船公司紛紛致電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表明所謂碼頭嚴重擁堵的說辭系媒體誤讀,并對由此對上海港產生的負面影響表示歉意。
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感謝相關媒體對上海港服務效率及碼頭實時生產動態的關心、關切,特別是《中國航務周刊》連續發布信息,對上海港當前的生產情況做了客觀、公正的報道。當前,上港集團生產業務系統正全力以赴按照集團整體工作要求和部署,以抓效率、抓服務、保船期為核心,強化目標計劃的精細性和預判性,進一步加強生產組織管理,提升全港資源利用率水平。
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歡迎廣大媒體繼續對上海港生產作業情況進行監督指導,然而對于有媒體編造不實信息,蓄意歪曲上海港實際狀況,擾亂上海港正常作業秩序,上港集團將保留追求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