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貿易,尤其是跨太平洋貿易,以中美貿易戰為標志,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戰不斷升級。盡管隨著雙方繼續談判,目前雙方已達成停火協議,但關稅成為貿易長期威脅的持續風險,正促使一些船運商為美國市場尋找其它貨源選擇。
馬士基航運北美地區副總裁兼貿易和營銷主管克里斯蒂安.佩德森(Christian Pedersen)告訴勞氏船級社(Lloyd 's Loading List),在2018年,隨著關稅的升級,許多美國進口商試圖通過談判折扣,與中國供應商分攤賬單,因此關稅導致的成本增加只有一部分轉嫁給了客戶。
但現在,他表示,該生產線的許多客戶正考慮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區,這將在2019年將紙箱產量從東南亞地區擠出。
他表示:“在與我們的多數客戶談論他們是否會(將生產外包給美國),或是否會繼續在海外購買時,絕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可能會考慮在中國和東南亞之間進行一些產地轉移,但我們認為,轉向內包的活動非常少。”
事實上,這一趨勢在去年就已經很明顯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越南的出口在2018年同比激增16.1%,使其主要港口和機場在今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承受著壓力。
香港貨代協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Freight貨代)主席吳斌(Brian Wu)表示,他預計到2019年,生產將繼續向東南亞轉移。他說:“我在11月底訪問了緬甸,你可以在那里看到這種趨勢,這種趨勢在未來將繼續下去。”
曼谷航空服務公司(Bangkok Flight Services)董事總經理斯圖爾特.辛克萊(Stewart Sinclair)表示,短期內將有多少制造業轉移出中國是有限制的。
他表示:“關于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以規避關稅,在有產能的地方已經這么做了,越南是一個大贏家。”“但沒有多少多余的生產能力,因此一旦這些產能用完,就會逐漸減少。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建立清潔設施,對大多數電子產品或汽車電子產品來說,轉移生產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Stifel還指出,將產能大規模轉移出中國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托運人可能會在短期內盡可能地轉移。
這位分析師在上周的一次網絡研討會結束后總結道:“盡管有關于修改采購的傳言,而且我們認為制造業應該繼續轉移——主要是在亞洲各地——但多數企業尚未將任何計劃付諸行動。”“這很難改變,因為許多公司與代工制造商有長期關系,或投資于自己的工廠。
最有可能的是,公司可能會先嘗試一條產品線或幾個供應商。在任何從中國遷出的移民中,我們都處于早期階段。
美國咨詢公司Logistics Trends & Insights的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凱茜.羅伯森(Cathy Roberson)告訴勞合社(Lloyd’s),盡管有很多人在談論由于關稅將制造業遷出中國,但這并非易事,也不容易迅速做到
她表示:“我確實認為東南亞將從中受益,但該地區仍將以某種方式與中國聯系在一起。”“我不認為整個供應鏈會轉移到東南亞。例如,產品仍有可能在中國制造,最終組裝和發貨在東南亞完成。
“許多制造商的供應鏈在亞太地區已變得根深蒂固,以至于需要數月乃至數年的時間才能解除。”
她還預測,更多制造商將把生產轉移到美國,以更接近市場。“越來越多的制造商正加大對自動化和其他技術的投資,并將業務帶回美國。”她說。但是由于自動化,不需要那么多勞動力。
"然而,這并不一定是因為關稅,而是更有機會接近客戶的機會,這是很多制造商的日益增長的趨勢"。
更多國際物流資訊請關注物流巴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