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事組織(IMO)秘書長Kitack Lim昨天表示,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的肆虐,全球仍有20多萬海員被困在船上或等待登船。
他補充說,盡管自今年年初以來情況有所好轉,但這些無法享受在家工作的工人需要被視為關鍵員工,并接種疫苗,以便他們能夠跨境流動。
Lim先生表示,他們的困境也應該激勵整個行業采取更多措施來實現業務的數字化。這將提高運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和排放。
“海員不能在家工作,不像我們中的許多人看到了技術或遠程工作的好處。航運需要數字化,”他表示。
Lim先生是在國際海事組織-新加坡航運未來大會(IMO-Singapore Future of Shipping Conference)開幕式上發表上述講話的。450名注冊代表在會上討論了該行業脫碳的方法。
該活動在第15屆新加坡海事周的最后一天舉行,該周的主題是脫碳、數字化和吸引人才。
與會者包括航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工程師、研究人員和港口經營者,他們分享了從傳統海洋燃料向氫、氨和甲醇等零碳燃料過渡的最佳方法。
盡管這些在商業上還不可行,國際海事組織的目標是到2050年將該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并在本世紀內盡快實現凈零排放。
航運業目前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至3%。
Mr Lim稱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他表示:“我們都應在應對挑戰方面發揮作用……以跟上全球經濟的需求和對可持續增長的預期。”海洋世界需要走在變革的前沿。”
他補充說:“我們需要促進脫碳和加強數字化,以實現更安全、更環保和更有效率的航運。”
他借此機會倡導建立一個單一的數字門戶,通過這個門戶可以處理港口所有與船舶相關的交易——這是國際海事組織正在推動的一種新的操作方式。
他說,國際海事組織正在制定一項公約,強制使用此類門戶網站。
他補充說:“挑戰是確保它在所有國家和所有港口得到全面實施……為此做好準備是至關重要的。”
新加坡最近啟動了一個這樣的系統的試驗,稱為digitalPORT@SG第二階段。
它為用戶提供船舶預計到達和離開時間的實時更新,以及他們的港口活動。
在該系統的幫助下,船舶將不再需要在港口急著等待輪到它們。
調度將更加嚴格,燃料補給等服務可以及時有效地部署。
新加坡交通部長Ong Ye Kung在一份事先錄制的講話中說,新加坡將與國際海事組織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港口通關程序的數字化。
他補充說:“如果只在一個港口采用海上單一窗口,其優點本質上就會受到限制……上個月,國際海事組織邀請有興趣的成員國申請參加,不久將選出一個合適的試點國家。”
新加坡海事和港務局、新加坡航運協會和非營利組織新加坡全球契約網絡(Global Compact Network Singapore)也將聯合培訓行業參與者進行碳核算以及管理和降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