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液化天然氣運輸船Christophe de Margerie在一艘核破冰船的護送下,成為第一艘通過北海航線(NSR)東部的大容量貨船。這次航行表明,在整個北海航線(NSR)上全年都可以安全航行。
在過去的五年里,沿線的貨物運輸量增長了近五倍,到2020年達到3300萬噸。去年,該海域有64次航行,而2019年為37次。根據《北極航運狀況報告1》(Arctic shipping Status Report #1),總體而言,在2013年至2019年的六年間,北極的航運活動增長了25%,船只航行距離增加了75%。2019年,有977艘船舶進入國際海事組織北極極地規則區域。特別是隨著加拿大鐵礦石開采的增加,散貨船的活動顯著增加(六年間航行距離增加了160%)。俄羅斯官員預測,到2030年,NSR沿線的貨物運輸量將增加到1億噸。
北極航運量的增長是由于海冰的逐年減少。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2019年,北極海冰的平均范圍從10年前的610萬平方公里減少到430萬平方公里。
集裝箱船Ever Given的擱淺和蘇伊士運河的堵塞也增加了使用NSR的貨主的理由。NSR可以將傳統的亞洲至歐洲航線縮短4000海里。然而,對氣候變化的擔憂也可能阻礙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包括主要的制造商和船運公司,已經承諾不通過北冰洋運輸貨物,理由是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為了確保北極航運的安全和環保發展,一項針對在極地水域作業的船舶的強制性法規(極地法規)于2017年1月生效。它為在極地水域作業的船舶制定了船舶設計、建造、設備、操作、培訓、搜索和救援以及環境保護活動的標準。
在北極水域航行會帶來許多風險,包括不可預測的極端天氣條件、長時間的黑暗,以及遠離基礎設施和應急響應服務的航線。如果發生事故,如擱淺或火災,打撈和環境影響的成本可能比在非北極水域要高得多。此外,目前缺乏有關北極航運的可靠數據,特別是詳細的航海圖和水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