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IMO2020正式實施不過數周時間,從2020年1月1日起船用燃油中的硫含量標準將由3.5%降低至0.5%。
大多市場主流船公司也已經從12月開始實施IMO2020燃油過渡費以因對新規帶來的高昂燃油成本,而在貨主眼里新規的體現或許只是在運價上。
貨主對IMO2020新規認知有待加強
根據JOC調查,許多直接貨主(BCO)直到船公司在2018年末公布了低硫油附加費收費細則才知道有IMO2020新規這回事。
根據德魯里在2018年三季度針對貨主的新規認知調查,受訪者中62%為貨主、38%為代理,67%的受訪貨主年貨量過萬。調查結果顯示33%的受訪者對新規欠缺認識,只有10%的貨主表示對新規影響繼進行了評估。
新規實施早于2016年就已確定,而貨主對新規的認知水平直至2018年末都處在低位,嚴重的滯后意味著貨主相當缺乏對新規的理解和準備。
首先,直到今日許多業內人對IMO2020限硫新規的出臺動因都還有著巨大誤解,認為IMO2020意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氣候變暖掛鉤。實則不然,IMO2020新規僅涉及硫排放,而硫化物并非溫室氣體,自然與全球氣候變暖也扯不上任何關系。
其實,對硫排放的限制完全是出于人類健康的考慮。空氣中硫含量增加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和肺癌的發病率,根據IMO估計,2020新規實施后全球每年死于此類疾病的案例能減少10萬例。這也就是為什么行業屢屢提出延后要求都被IMO駁回。
其次有業內有很多批評直指船公司,認為他們沒有盡早開始切換成更加清潔的燃油,但是石油公司又何嘗加快了低硫油的生產?
目前公開對按時遵守2020新規持保留態度的國家包括俄羅斯、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從印尼和菲律賓的態度來看,合規燃油的供應缺乏仍然是首要難題,即使是俄羅斯這樣的產油和煉油大國,由于其國內煉油設施能供應的大部分燃料油硫含量在2.5-3.5%之間而需要在未來數年進行升級。
運力供給是客戶服務的保障,貨主無法置身事外
德魯里在其季度報告中預測,在IMO2020新規的影響下,全球集裝箱船隊規模將面臨明顯縮減,是未來集運市場運力供給的最大威脅。
根據德魯里在報告中的預測,船公司將面臨高達110億美元的額外燃油成本。如此一來,為避免出現嚴重虧損,他們唯有回收燃油成本一途。
不妨簡單做個計算,根據燃油采購市場的主流觀點,低硫油與高硫油價差將高達200美元/噸以上。按200美元/噸的低值,以赫伯羅特公布的2018年全年耗油量做大致估算:
若將赫伯羅特2018年使用的富硫油(384公噸)都換成低硫油,意味著其燃油成本將增加約7.7億美元。而2018年全年赫伯羅特的燃油成本為20.02億美元(其總成本的18%),這相當于在燃油成本一項上額外增加35%。
面對巨額低硫油額外成本,沒有一家船公司可以獨立承擔。德魯里測算認為,如果船公司無法回收75%的燃油成本,那么他們就不得不在運力供給上做出調整,會給貨主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
1、減速慢行。時尚、快消品貨主選擇面大大縮窄,或選擇成本更高的空運;
2、停航空班。直接影響服務穩定性,進而影響服務品質;
3、船舶退租增加,直接影響服務供應;
4、主干線增加支線小港掛靠,增加運輸時間、增加壓貨風險;
5、繞行加油,燃料供應將成船公司首要考慮的問題,船舶將被迫繞行以便于更頻繁地補充燃料,導致運輸效率下降和運費的進一步增加。
以上調整究其結果就是運力供給的縮減,船公司的運力供給直接關系到其服務質量,環保政策成本需整個行業共同承擔。
未來環保政策成本勢必繼續走高
行業需充分認識到IMO對環保政策的推動不僅僅限于IMO2020的低硫排放上,該組織在2018年上半年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目標,截止2050年減少一半航運業碳排放量,這是航運業首次為全球氣候變暖指定碳排放目標,當然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TradeWinds調查顯示,雖然業內許多企業高層對未來愈發高昂的政策成本表示了擔憂,但航運業內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對環保規則的制定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認為環保規則的出臺對未來航運業發展利大于弊。
600名船東、租船方、代理在接受訪問,42.2%的受訪者看好綠色航運政策能為整個產業帶來積極影響,20.6%認為負面影響大于正面,26.3%則持中立態度。調查中業內專家不再把目光放在如何實現政策合規的成本上,而是如何讓企業“更加綠色”的花費上,他們堅信今日在綠色航運上的投資必將帶來回報。
所有受訪者中,船代對綠色航運政策的態度最為積極,51.5%的船代認為他們的業務從中收益,因為更加嚴格的環保政策意味著未來市場對新造船和租船的環保要求會更高,從而給他們帶來新的業務機遇;32%的船東持正面態度;租船方相對消極,26.8%持正面態度。
整體而言,不管是IMO一類環保機構的視角還是行業內的觀點更多、更加嚴苛的環保、綠色航運政策的出臺是大勢所趨,政策合規成本在未來必呈增長趨勢。
產業鏈需要有充分的認知,此次燃油政策的大變革針對的是整個航運產業,但影響的是整個產業鏈,貿易方、燃油供應方都必須積極應對,無人能獨善其身。未來環保相關的政策勢必朝著更加嚴苛的方向發展,唇亡而齒寒的道理切忌后知而后覺。